時間: 2023-05-05 09:23
來源: 中國水網
作者: 王凱軍
“技術的前進方向就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在環境產業大建設時期行業強調生化技術,在如今中小型建設成為主流的產品化時代,以模塊化為特征的物化技術有可能將大行其道?!?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國家環境保護技術管理與評估工程技術中心主任王凱軍在“2023(第二十一屆)水業戰略論壇上”表示。
核心觀點
1、從歷史發展看產品化是技術發展的必然選擇,技術進步是產品化的前提條件,功能的綜合性則是產品化的必由之路。
2、污水處理行業追求的目標跟奧運精神非常相近,奧運精神是“更快、更高、更強”,污水處理行業追求“更快的反應時間”達到池容更小、“更高的反應效率”達到更好的出水水質、“更強的反應功能”同時多種功能綜合在一起。2021年,奧林匹克格言在“更快、更高、更強”之后再加入“更團結”(together),污水行業恰恰需要“更集約” (together),完全與奧運精神吻合。
3、技術的前進方向就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在環境產業大建設時期行業強調生化技術,在如今中小型建設成為主流的產品化時代,以模塊化為特征的物化技術有可能將大行其道。
4、功能的集約化和綜合化是產品化過程中的必由之路,是技術進步的表現。
5、金科環境希望通過智慧化平臺建設,統籌環境產業產品化的過程,“如果行業有人要做這個工作,我希望是環保業界人士去做,如果是‘外行’來做,就有可能像《三體》中的‘水滴’一樣,給行業帶來降維的毀滅性打擊?!?/span>
6、廣聯達的突破經歷了“一次創業”和“二次創業”的艱辛,而環保行業還沒有這樣的顛覆性創新,原因是目前行業上還缺少“leadership”,企業缺少“企業家精神”。
“技術的前進方向就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在環境產業大建設時期行業強調生化技術,在如今中小型建設成為主流的產品化時代,以模塊化為特征的物化技術有可能將大行其道?!?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國家環境保護技術管理與評估工程技術中心主任王凱軍在“2023(第二十一屆)水業戰略論壇上”表示。
圍繞產品化的話題,王凱軍梳理了環境產業的產品化進程以及其團隊對產品化進行的探索,提出從歷史發展看產品化是技術發展的必然選擇,技術進步是產品化的前提條件,功能的綜合性則是產品化的必由之路。
王凱軍
01“史前時代”的產品化探索
傅濤在論壇上的發言中提到環境產業自2003年開始了“三個元年”的發展進程(詳情點擊:傅濤:產業化是環境產業的自我救贖)。王凱軍因此提出,上世紀90年代末無論怎么算都應為行業的“史前時代”。他回憶,1995年左右他在北京環保所任總工,曾帶領團隊用產品化的思維對污水處理工程進行了一些產品化轉型的探索。
以工業廢水處理廠投資比例為例,在傳統的工業水廠工程項目中,技術單位拿到的技術服務費僅占總投資不到10%,設計費往往只有3%。經測算,如果采用產品設備化的模式,可以使技術單位的收益顯著提升,達到合計85%的份額。因此,王凱軍團隊一直在探索將環境項目中的專有設備、土建轉變為產品,王凱軍認為,產品化首先要基于具有系統的技術優勢,產品化還需要對系統進行分析和分解。
為此,王凱軍團隊深入研究了在當時很“時髦”的UASB反應器的工藝理論,分析UASB系統的元素組成,嘗試將其進行產品化。如選擇Lipp和拼裝反應器和配套設備將UASB反應器進行產業化、設備化的研究,以及將三相分離器設計成整體設備,并嘗試將技術整套打包到產品中出售,為用戶提供免費的技術服務。
產品化需要進行標準化設計,在UASB反應器的產品化過程中,團隊對UASB反應器進行系列化和標準化的工作,形成矩形UASB反應器系列化表(m3)、圓形UASB或EGSB反應器系列化表(m3)。
經過對UASB反應器的產品化、標準化工作,到90年代末,UASB反應器技術已經應用在全國300多項工程中,EGSB反應器技術應用在全國100多項工程中,成功占領了巨大的市場份額。從UASB反應器的產品化探索結果來看,產品化非常有利于技術的大規模推廣。
大市場推動對主體工程產品化的需求
在諸如UASB反應器的產品化嘗試過程中也可以看出,大市場可以推動對主體工程產品化的大量需求,王凱軍指出,產品標準化設計大規模生產,主要來源于市場對于單一技術產品大量、重復性的需求所導致。
以德國的沼氣工程為例。在1990至2000年的10年間,德國沼氣工程的數量僅新增不到1000處,其中還包括超過900個城市采用污泥消化項目。自2000年可再生能源法(Renewable Energy Act,EEG)出臺后,從2000年到2004年的4年間,德國厭氧消化裝置增加了1450處,到2015年,德國新增厭氧消化裝置超過9000座,基本上都采用了產品化的方式。
同時王凱軍指出,從60年代初期起,德國就開始在大中型城市污水處理廠使用鋼筋混凝士結構的卵形消化池而非采用鋼體結構,國內外一些觀點認為鋼結構的池體應用不能長久,混凝土結構才是百年大計,他反問國際一些百年企業如殼牌公司、德士古公司的設備產品都采用的鋼體結構,難道他們不考慮百年大計問題,結論肯定是明顯的,是人們觀念出了問題。
編輯: 李丹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