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9 11:14
來源:生態環境部
6月29日上午10時,生態環境部召開6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會由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宣傳教育司司長劉友賓主持,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執法局局長趙群英出席,介紹有關情況并共同回答記者提問。
劉友賓:新聞界的朋友們:
上午好!歡迎參加生態環境部6月例行新聞發布會。
今天發布會的主題是:嚴格生態環境執法,助力污染防治攻堅。我們邀請到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執法局局長趙群英先生介紹有關情況,并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下面,我先通報兩項與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有關的重點工作。
一、開展長江流域水生態考核試點工作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近日,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農業農村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長江流域水生態考核指標評分細則(試行)》,開展長江流域水生態考核試點工作。
長江流域水生態考核工作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聚焦水生態系統健康和生物多樣性恢復,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在長江干流、主要支流、重點湖庫確定了50個考核水體,分區分類開展水生態監測評價。根據綜合評價得分,將水生態綜合評價分為優秀、良好和一般3個等級。2022-2024年在長江流域17?。ㄗ灾螀^、直轄市)開展水生態考核試點,確定考核基數,2025年開展第一次考核。
《評分細則》按河流、湖泊、水庫進行分類評價。其中,河流有10個指標,包括魚類物種數、重點保護水生生物數量、大型底棲動物物種數、自然岸線率、水體連通性、水生生物棲息地人類活動影響指數、水源涵養區生態系統質量、綜合污染狀況、汛期污染強度、生態流量達標率。
湖泊有11個指標,包括魚類物種數、重點保護水生生物數量、大型底棲動物物種數、水華面積比例、水生植被覆蓋度、浮游動物群落結構、自然岸線率、水生生物棲息地人類活動影響指數、水源涵養區生態系統質量、綜合營養狀態、生態流量達標率。
水庫有6個指標,包括魚類物種數、重點保護水生生物數量、水華面積比例、水生生物棲息地人類活動影響指數、水源涵養區生態系統質量、綜合營養狀態。
我們將積極穩妥開展長江流域水生態考核試點,推動建立長江流域水生態考核機制,引導地方履行水生態保護責任,推動長江流域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二、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取得積極成效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系列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落實長江保護法有關要求,2022年9月,生態環境部等17個部門和單位聯合印發實施《深入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方案》,明確“十四五”時期長江保護修復四大攻堅任務和六項保障措施?!缎袆臃桨浮钒l布后,各地各部門認真抓好貫徹落實,加大工作力度,扎實推動長江保護修復各項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截至目前,長江經濟帶88.2%的鄉鎮級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區完成定界立標,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不斷提升。地級及以上城市黑臭水體基本消除,治理成效得到鞏固,縣級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穩步推進。累計排查6萬公里河湖岸線,查出入河排污口8.5萬余個,解決污水直排、亂排問題4.2萬余個。省級及以上工業園區建成1703座污水集中處理設施,解決污水管網不完善、設施運行不正常等問題752個。存在環境問題的1164座尾礦庫中,1054座完成整改,及時消除了一批環境風險隱患。江蘇、江西、湖北、湖南、貴州等沿江5省份印發實施總磷污染控制方案,強化磷污染綜合治理。
經過不懈努力,長江水環境質量持續向好。2023年1-5月,長江經濟帶水質優良斷面(Ⅰ-Ⅲ類)比例為94.0%,同比提高0.5個百分點,長江干流國控斷面連續3年全線達到Ⅱ類水質。
其間,多地勇擔重任,積極探索,形成了可供多方參考借鑒的先進經驗。如上海市寶山區通過“科技+人工”多措精準溯源、“政府+企業”多元精準治污、“技術+制度”多維精準賦能,先行先試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推動水環境質量穩中有升。湖南省通過實施洞庭湖總磷攻堅行動,突出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生活污水收集處理等7項重點任務和1項“禁磷限磷”專項行動,取得湖體總磷濃度大幅下降、生態質量不斷提升的顯著成效。重慶市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著力建設“巴渝治水”水環境大數據應用系統,以數字賦能智慧治水,以數字管水全面提升水環境管理效能,為水環境質量改善提供“數字”保障。
下面,請趙群英局長介紹情況。
趙群英:各位媒體界的朋友大家好!很高興與各位見面交流,長期以來大家對生態環境執法工作給予高度關注和大力支持,幫助我們推動解決了一大批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持續推進了生態環境執法的進步與發展,為全社會守法意識不斷提高營造了良好的輿論環境。借此機會向大家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下面我簡要介紹今年以來生態環境執法工作整體的進展和安排,然后再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今年以來執法局堅持把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首要的政治任務,自覺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扎實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深入開展基層調查研究,不斷加大關系群眾切身利益,重點領域的執法力度,切實把學習成果轉化為維護群眾環境權益的動力和成就。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